肉雞產品,主要分為原料、生制調理品、熟制調理品三大類。
生調產品一般是指對原料進行切割整形腌制裹涂后冰鮮銷售或速凍銷售的產品如肉串、雞排等;熟調產品一般是對生調產品經過油炸、蒸烤、鹵制成半熟或者全熟的產品,常溫銷售或者速凍銷售的產品如雞塊、烤翅、鳳爪等。根據消費渠道或對象的不同,實行小包裝或者散裝。生調產品工藝簡單,品種不多,不多敘述。
實際上,熟調產品也不復雜,無非就是對可食用的肉雞原料進行醬鹵、蒸烤、油炸,包裝成常溫銷售的即食類產品,或者速凍后包裝成需要復熱成熟后才能食用的產品。
由于飲食習慣與文化的差異,我國的肉雞產品消費與其他國家不同,對色香味形及口感的追求,超過對營養的重視。主要表現為雞爪的消費遠貴于雞肉,帶骨的產品比不帶骨的產品更受歡迎,色澤金黃的產品如腿和翅比白色的雞胸肉更受青睞。
一只雞,可食用的部分可細分為脖、大胸肉、小胸肉、翅根、翅中、翅尖、腿肉、琵琶腿、爪、心、肝、胗、腸、皮、骨架。當然,也有人吃雞尾、雞冠等。
新產品開發不易,因為研發人員的個人局限,一旦進入慣性思維模式,難以自拔。這也是各行各業的出類拔萃者鳳毛麟角的原因,能夠將“照相機裝到手機上”的開發人員,寥寥無幾。
肉雞新產品開發,簡單列舉如下:
(1) 使用新裝備。當使用了鹵煮、油炸、蒸烤這些重要的加工技術后,就考慮使用輔助的加工技術如煎焙、紅外焙烤、超高壓等。
(2) 復合使用傳統工藝。傳統的工藝如裹涂 -> 油炸 -> 蒸烤 ->速凍,是否可以復合成蒸烤/蒸煮 -> 裹涂 ->油炸 -> 速凍?不勝枚舉。
(3) 對原料進行改型。當成形雞塊、油炸唐揚塊、蒸烤腿翅類泛濫后,是否可以將原料切割成顆粒后造型?
(4) 將原料與其他食材配合。除了可食用的肉雞食材,選取其他食材如土豆及其他原料,經過切配后重新組合成新的產品。
(5) 選用新輔料,改造原料。食品添加劑種類繁多,跳出肉類添加劑的范疇,選用烘焙產品加工添加劑、糖果類加工添加劑,機器輔助,創造新品種。
實際上,當今社會信息泛濫,創新不易,閉門造車更不可能。真正的創新來自于綜合銷售、市場、消費者、研發人員、各種供應商等的智慧大集成。
開放大腦,發散思維,才能成為行業翹楚!
![]()